第345章 海鮮鍋
這一日,秋風送爽,天氣涼飕飕的,宋宛覺得天氣正好,一家人也該熱鬧熱鬧,好好的吃頓好的了。
她思前想後,正好看到小如蹲坐在石凳子上,捧着臉,一臉可惜的道,“娘,往年這個時候,河裡的水滿滿的,下河裡撈點魚啊,蝦子的,可好玩了,還能加餐。”
“可惜了,今年這個天氣,逼得人什麼都幹不了。”
宋宛聞言,輕啟朱唇,眉頭得意的一挑,心裡已經有了主意了。
“雖然下河撈魚抓蝦的是不能實現了,但加餐是可以的。”
小如一聽到有好吃的,眼睛立馬亮了起來,她連忙起身,小跑着跑到宋宛跟前,搖着她的胳膊道,“娘,你今天準備給我們做什麼好吃的。”
“秘密,到時候你就知道了。”宋宛捏了捏小如的鼻子,然後道,“你去玩吧,娘準備下,一會咱們就可以吃晚飯了。”
小如瞪着黑葡萄似的大眼睛,乖巧的點頭,正好小意揮舞着小胳膊,要出來找宋宛抱抱,小如便一把抱了起來,“娘要給咱們做好吃的,不能搗亂哦。”
跟在小意身後的小平和小安見狀,對視了一眼,忍不住笑了,總之在小如的字典裡,天大地大,沒有她吃飯大。
宋宛進了竈房,擡頭看着牆上挂着的幾串曬幹的辣椒和甘草,散發出淡淡的香氣。她的随身空間裡,還有很多做海鮮鍋能用的大蔥打算,以及其他各種調味料。
宋宛将這些裝在陶罐裡的調味料取出,擺放在竈台上,裡面裝着各種調料,有的辛辣,有的甘甜,有的酸爽,都是她之前調配好的,今日再稍微配一點,足夠用了。
接着,她又從随身的空間裡,取出了一籃子的新鮮食材,這些食材都是她之前從集市上精心挑選的,有海貨,也有蔬菜肉類,每一樣都還帶着最初的鮮美。
宋宛輕手輕腳地将食材一一擺放在案闆上,開始了她的美食準備之旅。
她首先将海螺清洗幹淨,用小刀輕輕挑出螺肉,再将螺肉切成薄片。本來準備将海螺殼扔掉,後來想想,決定留下來,到時洗淨了給孩子們玩也不錯。
接着,她将螃蟹洗淨,用巧勁剝開蟹殼,取出蟹黃和蟹肉。魚片也被她片得薄如蟬翼,晶瑩剔透。海草則被她輕輕揉搓,去除了其中的雜質。
她正準備收拾其他的食材,就在這時,天空突然暗了下來,烏雲密布,雷聲隆隆。
宋宛聽到這雷聲,整個人的動作都停頓了一下,她也有些吃驚和不敢置信,因為自從天氣大旱以來,還沒有這樣的天氣。
她不知道為什麼,總有一種預感,這一次的打雷和之前有一次幹打雷不下雨不一樣,她就是确信,這一次肯定會下下雨來。
這麼想着,她也放下了手裡的食材,朝外走去,站在門框一側擡頭看着外面的天。
她再擡頭,看到崔遣抱着小意,身後還有另外幾個小家夥也站在門口朝頭頂的天看過去。
不過瞬間的功夫,席卷的狂風減弱了,豆大的雨點開始傾盆而下,打在屋頂上,發出清脆的響聲。
宋宛不自覺心中感歎:這場雨當真來得又急又猛。
這場雨不僅來的又急又猛,甚至老天爺仿佛突然打開了水閘,将積蓄已久的雨水一股腦兒地傾瀉下來。這突如其來的雨,也讓整個村子都沸騰了起來。
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,站在自家院子裡,有的敲着鐵盆,有的用盆接水,還有的歡呼雀躍,也有人尖叫着在雨中奔跑。
他們盡情享受着這場久違的雨水,仿佛這場雨能洗去他們身上的疲憊,帶來新的生機。
孩子們更是興奮不已,他們在雨中追逐嬉戲,濺起一朵朵水花。
宋宛站在門口,看着這場突如其來的雨,心中也是一陣歡喜。
她知道,對于這個幹旱已久的村子來說,這場雨無疑是一場及時雨,它不僅能滋潤土地,更能讓村民們的心情變得愉悅,至少能減緩不少這些日子一來,衆人心中積蓄的戾氣和怨怼。
“爹爹,我能不能出去看看。”小如眨着眼睛,拉着小平和小安跑到了宋宛的跟前,“娘,能不能等一會吃飯,我們真的在家憋了好久了,也想出去看看。”
她話音未落,突然有一道雷,從天而降,落在不遠處的山上,看過去,這道打在山上的雷,好像将天與地接在一起了。
宋宛本來也在猶豫要不要答應小如的話,可是看到這一幕,她立馬搖頭否定了小如的想法。
“不是娘不讓你們去,可是你們也看到了,剛才的雷可不是鬧着玩的,萬一劈到樹上,或者是人身上,都不是鬧着玩的。”
“是的,先生之前也說話,一道雷下來,是能把人劈死的,整個人會變得跟一塊焦炭一樣。”小平也連忙補充了一句。
小如聞言,也有點吓傻了,也不吵嚷着要出去了。
“這麼吓人啊,那還是不出去了,我還是乖乖在家吃飯吧。”小如說着,探頭往竈房裡看了一眼,立馬眼睛亮了,調皮的道,“娘,今天有海鮮吃啊?”
小安一聽眼睛也亮了,馬上轉過身子探頭去看。
宋宛笑着摸了摸兩個小家夥,“嗯,你們先回屋等着吧,一會叫你們過來。”
她給幾個孩子頭上都帶了鬥笠,看着他們回屋,自己又進了竈房忙碌了起來。
她先料理了剩下的海鮮食材像各種貝類,接下來,還有各種蔬菜和肉類,她将之前買來的牛肉也片成小片,蔬菜準備了土豆、青菜、蘑菇一類的。
不一會的功夫,竈房的案闆上便擺滿了一盤盤處理的鮮亮閃閃發光的食材。
這些食材在她的手中,仿佛被賦予了生命,變得鮮活起來。
天色慢慢的暗了下來,宋宛關上了自家的大鐵門,隔絕了外界的喧嚣,将一家人叫到了竈房裡,将門窗打開。
桌上擺好了銅鍋,底部已經放置好了炭火。
崔遣和蘇大姑帶着孩子們落了座,看着宋宛點燃了爐火,将銅爐放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