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期定在來年,下聘的日子卻是得早些,這中間還有不少事要忙活,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。
如今已進了八月,眼看着要不了多久就要秋收了,劉氏主動提出将下聘的日子定在十月底。
定了親的兩家人就是一家人,秋收的時候得去對方家裡頭幫忙,清波是男人,替嶽家多做點事那是應當的。
可譚家不一樣,譚家家底子厚,又是疼女兒的人家,玉嬌估摸着沒做過這些事。
再說了,未來兒媳婦模樣性子都好,她看着就喜歡,也舍不得她一個嬌嬌弱弱的姑娘家受累。
若是将日子定在秋收前,譚家為了不留下話柄,少不得要叫玉嬌過來幫忙。
要是累着未來兒媳婦,惹了親家兩口子不高興,那不是平白傷了兩家的和氣嘛。
秋收可不是容易的事,把地裡的糧食收回家,再壯實的漢子也得脫層皮,
索性等秋收完再下聘,兩家人高高興興地将事情辦了,再慢慢準備來年的大喜事,豈不更好。
劉氏這話一提出來,淩氏笑得嘴角壓都壓不下來,當家的說得沒錯,周家人果然都是好性子,女兒這未來婆婆,不像是個愛磨搓人的。
兩家人都滿意這樁婚事,親親熱熱的便将一切事情商量妥當,隻等着忙過這陣子辦喜事了。
兒子的親事定下了,劉氏逢人都是三分笑臉,有人來打聽,她也沒瞞着,大大方方地說出和譚家的親事。
沒過兩天,整個村子的人也都知道周清波定親了,可是叫好些人後悔得捶兇頓足。
周清波長得好,為人善良,做起事來踏實肯幹,原先村裡沒人願意将姑娘說給他,就是因為周家窮。
眼見着周家大房如今也開始做起生意來,不少人心思都跟着活了,就等着忙過秋收上周家說道說道。
沒想到周家不聲不響地就定了親,惹得好些家裡有女兒的人家生悶氣,暗自後悔當初為什麼不早些去說這事。
這些事周家人自然不知道,就是知道了也不會在意。
窮得時候話都不接,等她家有起色了,又想上趕着來,都是些嫌貧愛富的人家,沒必要搭理。
兒子的親事是大事,劉氏将家裡做菜的事交給清霞,跟婆婆和萬氏商量着置辦聘禮。
如今她手裡也有些銀子,譚家又不是平常的莊戶人家,這聘禮自然不能像普通人家那樣,三五兩銀子就打發了。
“娘,弟妹,你們快給我出出主意。我是個粗人,又沒啥見識,沒見過啥好東西,就是想買也不知道買些啥。”劉氏苦着臉說道。
她這幾日去鎮上轉了轉,每次都是空着手回來。
萬氏蹙眉思索了片刻:“大嫂,我沒辦過這些,平日裡也隻去過咱們村子裡的喜事,這該咋置辦我也不知道啊。”
兩人一同望向婆婆李氏,隻盼着李氏能安排妥當。
李氏看看苦着臉的大兒媳婦,再看看發愁的二兒媳婦,咂咂嘴道:“看我老婆子有啥用,早些年家裡飽飯都吃不上,我能見過啥好東西。”
這可愁壞了劉氏,若是按普通人家那樣,買些尺頭割些肉去下聘,不說譚家,就是她自己也不願意。
三人思來想去也沒想出個所以然。
萬氏原本說要不讓清荷給出出主意,李氏和劉氏都不同意:“說啥胡話,大丫頭自個兒還沒定親,誰家讓沒定親的大姑娘辦這事,叫人知道了對大丫頭名聲不好。”
李氏琢磨來琢磨去,想着要不去問問張氏,這種事定然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更有經驗。
上了年紀!
對了,家裡可不止她一個老婆子呀。
“咳,瞧我這腦袋,咋就沒想起她來。”
李氏突然一拍大腿:“老大媳婦,你去把金妹子叫進來。”
李氏一提金婆婆,劉氏和萬氏兩人也反應過來,金婆婆從前可是官老爺府裡的人,那肯定比他們懂得多。
劉氏眼睛發亮,邊向外走邊說:“娘,我這就去,還是你老人家有辦法。”
這會子金婆婆正在廚房,天氣熱了,人容易沒胃口。
她早早熬了些綠豆粥涼着,想着中午再配着菜餅,小菜,吃起來又爽口又開胃。
沒過一會,劉氏領着金婆婆進了屋子,李氏跟金婆婆說明了事情,請她幫着張羅張羅。
金婆婆微微一笑:“老太太,這話客氣了,我是周家的下人,有事您吩咐一聲便是。”
“什麼下人不下人的,你到周家來就是咱們的緣分,咱們就是一家人。”李氏這段時日和金婆婆處得好,真心把金婆婆當妹子待。
金婆婆知道周家沒把她們當下人,上到老太太,下到小少爺待他們都很好,越是如此,她越是恪守本分。
“金婆婆,我實在是不知道從哪下手,又擔心做得不好,叫周家丢了人。您見識廣,懂得多,指點指點我。”劉氏挺不好意思的。
金婆婆雖說是周家買回來的奴仆,可那是二房買的,跟他們大房着實沒啥關系。
“大太太,冒昧問一句,您準備下多少銀子的聘禮?”金婆婆到底是經過事的人,一開口就直奔主題。
劉氏眼裡帶着笑,頗有些得意地道:“這些日子碼頭的生意越來越好了,我也攢了些銀子,清波成親是大事,我準備拿三十兩銀子下聘。”
“三十兩?大嫂,這可比鎮上有些人家的聘禮還多。”一聽劉氏說三十兩,萬氏驚了一跳。
莊戶人家頂了天也就十兩八兩的,看來大房是真的很喜歡譚家這門親事。
李氏也驚了,沒想到老大家的生意這麼賺錢,至于拿三十兩銀子向譚家下聘,她倒覺得是應該的。
譚家姑娘好,要娶人家姑娘,可不得拿出誠意來,再說譚家也不在乎這點銀子,這下聘的東西還不是小兩口的。
“弟妹啊,你也知道譚家的家底,我們準備少了怎麼拿得出手,左右都是為了孩子,我們掙再多的錢,也都是兩個孩子的。”
聘禮的事,是劉氏和周大伯商量好的,家裡就兩個孩子,女兒還能等等,兒子卻是不能再拖下去。
他們還年輕,還能掙錢,等把兒子的事情辦了,也給女兒攢上一份嫁妝。
憑心而論,三十兩銀子的聘禮,不說村裡,就是鎮上也少有。
金婆婆得了準話,在心裡盤算一陣,一張聘禮單子也在她心裡出了爐。
有了金婆婆的幫忙,沒幾日,劉氏便把聘禮準備得差不多了,隻剩下些不能放的東西沒買,等到時候再買新鮮的更好。
要不說,家有一老如有一寶,特别是這一老還如此有能耐,那更招人稀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