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4章 又是一年春
大家瞧得心煩,隻好又聚在周大倉的屋子裡。
屋子裡還是那個樣子,除了幾本兵書,也就不在了一身衣裳,但人走了,就覺得屋子裡的氣息也沒了。
周果嘆了口氣,披上鬥篷下炕。
老爺子掀眼皮,「上哪去?」
周果道:「我去山裡看看去,好幾天沒去了。」
老爺子嘆氣,「我跟你一塊去。」
周大倉走了,他連個喝茶下棋的人都找不到,關在屋裡悶得慌。
周粟道:「我也去我也去。」
周麥一把將他抓回來,「開春就要去學堂了,不能再玩了,做功課。」
周粟哀嘆,「哥啊,我還沒上學呢,我上了學再來做不成嗎?就這麼幾天了,你就讓我鬆快鬆快吧?」
李氏道:「就是,大過年的,還做什麼功課,你就讓他去吧,他也玩不了幾天了。」
周麥無語,「娘,你不能在這麼慣著他了,他今年都七歲了,果果那年跟我我們逃難也才八歲。」
李氏笑道:「他哪裡能跟果果比,再說這不是還有一年多嗎,上了學就好了,不然到時候像你們一樣,一旬才休沐,多累啊!」
周果系好鬥篷,搖著頭出去了,得虧周粟本性好,不然要照他娘這麼慣下去,怕得成廢材了。
去山裡轉了一圈,這個時候,菌菇的存活數量已經穩定下來了,幾乎隻有一半的存活率,她已經很滿意了,第一年種,瞎子摸象,全靠摸索,這存活率已經很高了。
老爺子也覺得不錯,「按你這速度,明年這些東西就能大量出山了,在這之前你得給這些東西找好賣家,不然東西多了,沒人買那也不是個事。」
周果道:「這還不容易,反正松蕈的路我已經打出來了,要是他們不要那也好辦,反正幾個府城我都有鋪子了,到時候自己運到鋪子裡去賣,獨一份的買賣就不信不好賣。」
「羊蘑雖然曬乾了不如鮮的口感好,但也差不到哪裡去,不像松蕈一個天上一個地下,能接受的人還是挺多的,小花菇就更不要說了,隻有曬乾了那獨特的香味才能出來。」
她這些東西又不愁賣,反正估計明年出山的不會太多,幾個府城一分就不剩什麼了。
老爺子點頭,於這方面的事他不太懂,當然,也不想懂,太費心力腦子了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。
河裡的冰慢慢的消融,荒寂的山野重新披上了綠褂。
又一年春天來了。
村裡的人又開始上山下地的忙活了。
春耕播種育秧,忙的不亦樂乎。
周果更是忙的兩頭黑。
山裡的菇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,羊蘑已經由桑葚期轉變到了幼菇期,為了不讓這幾個月的努力白費,過完年後,她就幾乎在山裡常住了。
小花菇她能得心應手,羊蘑就不成了。
不過,好在她有足夠多的肥,想要多少有多少,這一點不不用操心的。
等到春耕還得忙地裡的事,年後,家裡又陸陸續續的添了十畝地,差不多都是挑的近河的,沒近河的也請人挖了堰溝了,一路通過去,雖然地不多,但是足夠自家吃了。
周果一天三頓頓頓三四碗都沒問題。
能吃上自己種的大米飯,比在外面買的要好多了。
春耕就隻能交給周谷了,她讓他撒上肥來來去去耕三遍,耙三遍。
周谷雖然沒有家裡其他孩子那麼聰明,但是有一樣好,那就是踏實穩重,讓幹什麼幹什麼,仔仔細細乾的一絲不苟,周果交給他的這些事都辦的很好。
春耕交出去,但育種這事就得她自己來了,育種得先泡種。
馬骨附子雪水蠶糞,這樣的方子那年試了試,抗蟲又抗旱,就是抗蟲的效果不是太好,今年決定改一改,加了些羊骨鹿骨,又加了兩味葯進去。
也不確定這樣行不行,隻泡了一畝地的種子。
李氏則帶著吳江分過來的人手播春小麥,雖然周果喜歡吃米飯,但小麥也是不可或缺的,家裡原先分到的十多畝地全用來種小麥了。
今年家裡多了那麼多口人,這二十多畝的糧食也不知道夠不夠大家吃。
等小麥水稻都播下去,這個時候村裡的婦人沒那麼多事開始上山了。
山裡的野菜羊蘑都陸陸續續的出來了,這兩年羊蘑產量一年高一年低,價格也從二十多文到三十多文不等,雖然不能跟松蕈比,但一整個冬日,大家都沒什麼收入,這個時候能有些收入也是好的。
而且比給地主家幹活要強多了。
陳氏來邀李氏,「一個春日成天都在地裡忙,這不是都忙完了麼,去山裡轉轉去。」
李氏還真有些心動,但想到忙的兩頭黑的閨女,搖頭道:「還是算了,你去吧,我得照看我們家果果,這孩子忙起來有時候連飯都不好好吃。」
周果恰巧從山裡出來,聞言道:「娘,你去吧,我那邊也差不多了,正好,我也跟著去山裡看看。」
李氏驚訝,「你要進山??你那忙完了?」
周果道:「還沒,但山裡羊蘑不是應該出來了麼,我去看看去。」
她山裡那些羊蘑差不多半個月多左右就能收了,這些天吳江派人輪流守著,都不敢眨眼睛,生怕一場風一陣大雨,山裡兔子松鼠什麼的下山就給偷吃了。
李氏高興的很,「說的是,我就說嘛,成天在那待著人都要待出病來了,還得多出去走走,走,我們一起進山,我帶著吃食。」
他們如今也不需要靠著這些菌發財了,自然也就不那麼著急,村裡其他人都著急忙慌的上前了,她們在後面慢騰騰的收拾東西,吃食水,哪像是上山幹活的,簡直是上山去玩的。
周粟跟李來已經去學堂了。
周谷要看著地裡,地裡還有些活沒做完,周杏得在家裡給他做飯,還得看著許氏,怕她跑出去打人。
李氏還想讓她多養養,養白些,春耕一整個忙下來,有些曬黑了。
所以跟著上山的,隻有母女倆跟種完了菜的老爺子。
隔壁錢氏也把兒子送去了學堂,說是不指望他考功名,能識得幾個字也好。
今年村裡送孩子去學堂的大概有七八戶,其中如王富貴周成這些家,賺得多那是鐵定要送去的,陳氏家的兩個兒子也送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