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鸢牽着時安夏的手,笑容就沒隐下去過。
他原是個不愛笑的人。
甚至,他對人極疏離冷淡。
梁國的臣子都很怕羽帝。
一是羽帝手段過于鐵皿,又不苟言笑。二是羽帝幾乎不需要近臣出主意。他專斷獨行,任何決定隻下令,不商議。
這第三點嘛,則是羽帝對事态的掌控力,簡直料事如神。
最初時,還有幾個自作聰明的臣子直抒兇臆,吧啦吧啦引經據典,試圖讓羽帝改變策略。
羽帝也認真聽,聽完卻不采納。但每每事畢,都證明一點,羽帝的決定是對的,臣子是錯的。
久而久之,臣子也就歇了冒尖兒的心思,跟着羽帝走總沒錯。
可現在,他們的羽帝竟然在笑。
如冰消雪融,眼角細紋裡漾開的溫柔,讓淮杏河畔的灼灼百花都黯然失色。
朝臣們終得見帝王向來如寒潭深水般的眼眸,此刻映着身側時安夏的模樣,是怎樣的春水初生。
尤其帝後攜手立于淮杏河畔,那相視的一眼,當真是一笑相逢意已傾。
有那心思活泛的官員,剛才還在打後宮的主意,現在也心涼了一半。
就算成功把閨女送入宮,得不到帝王寵愛等于白搭,還容易惹禍端,何必呢?
當然朝臣中亦有執迷不悟者,直接忽略掉北翼公主的美貌,堅信以自己閨女的絕世容顔,定能得羽帝青睐。
工部侍郎洪芮偷眼打量着帝後身影,暗忖自家女兒年方二八,容貌更勝北翼公主三分。他摩挲着袖中那幅精心繪制的《仕女圖》,盤算着大典後如何尋機進獻。
都是男人,喜新厭舊是通病,誰還不知道誰?他自己當年對着嫡妻發誓永不相負,結果現在娶了七房妾室,還有個外室沒帶回來呢。
洪侍郎覺得終有一天,羽帝也能像瞧皇後那樣,瞧着自家閨女。
等到那時,得個一兒半女,說不定還能被立個太子……這美夢剛做上呢,立刻就醒了。
禮官展诏高誦,聲震兩岸,“奉天承運皇帝,诏曰……”
大意有兩點。一為三日後正式行封後大典。二是冊立皇長子岑策為太子,與封後大典同日舉行。
轟隆一聲,洪侍郎隻覺一記悶雷自頭頂炸響。
他覺得自己肯定聽錯了,用肘子拐了一下旁邊的同僚,悄聲問,“诏書說了什麼?”
他那同僚名喚袁殊,年紀較輕,原先隻是個普通文書。羽帝上位後,他就莫名被提拔上來,相當于一腳從地跨上天。
袁殊感恩羽帝的知遇之恩,剛才瞥見北翼公主又驚為天人,聽到公主的兒子得封太子,很是激動,低聲告知時,聲音都有些發抖,“皇後!太子!皇長子被封了太子!”
沒聽錯!洪侍郎惱了,頗有些咬牙切齒,“那是北翼人!怎能封太子!”
再遲鈍的人聽到這話,也知洪侍郎對羽帝不滿。袁殊那張笑臉便冷下來,還往旁邊讓了讓,離洪侍郎遠着些,“洪大人心生怨怼你就上奏折去說,莫要在本官面前說三道四,别人會以為本官與你是一夥!”
你要作死,莫拉上我!
洪侍郎一驚,臉色相當精彩,“沒,我不是那意思。”
“我管你是什麼意思,總之你莫要再和我說話。”說完,袁殊竟憤然退到後一排,跟旁人去擠位置了。
洪侍郎:“……”
若是以往,洪侍郎都不屑跟袁殊這種人說話。
他是奮鬥了大半生,各種鑽營,才坐到了如今的位置。
那袁殊小兒有什麼本事?還不是改朝換代後,羽帝要重新啟用新臣,才把他們這幫老臣逼到角落裡頭,事事都讓新臣去料理。
他正在生氣,旁邊另外一個老臣劉知竹悄悄移到了原先袁殊的位置上,目視前方,卻低聲提醒,“洪大人啊,你我相識一場,别說我沒提醒你。你還是不要做皇帝老丈人的夢了。”
洪侍郎低聲冷笑,“我就不信你不做這夢。”
洪劉二人原先關系不錯,後來鬧翻不來往的原因是,兩家都有閨女要送進宮給墉帝為妃,相當于是競争關系。
一次在外頭二人一言不合吵了嘴,後來見着都是鼻孔朝天,互相不搭理。
劉知竹聽了對方這話,淡淡笑道,“這夢若能做成,我自然是要做的。可我跟你不同,我懂識人看事,我眼不瞎耳不聾。你但凡去找吳閣老了解了解帝後之間的情誼,你就不會打羽帝後宮的主意。”
洪侍郎确實是那種整天鑽營沒鑽到點子上的人,以往墉帝在位時還看不出來,畢竟渾水摸魚的不止他一個。
現在羽帝上位後,大刀闊斧進行官職調整和調動,卻遲遲不動工部。
洪芮乃工部侍郎,他自然是以為自己穩妥了。覺得有一技之長的人,皇帝怎敢随便亂動?
劉知竹拍了拍他的肩,“洪大人,好自為之。咱們這把年紀,别想太多了。能穩穩當當在位上把活兒幹好,往後能順順利利告老還鄉就不錯了。”
說完,他退回了原先的站位,空出了袁殊的位置。
洪侍郎哼了一聲,心道“不安好心”,一臉不悅地望向帝後。
此時帝後攜手登上朱漆樓船開始遊河。
所過之處,左岸百姓伏地高呼,“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!皇後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!”
聲震雲霄。
右岸百姓齊呼,“公主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!驸馬爺萬福金安!”
兩岸百姓的呼聲漸漸化作一場别開生面的較量,大有必須壓過對方才甘心的氣勢。聲浪在河面上碰撞,驚得水中魚兒都躍出水面。
三個孩子得了父皇允諾,在樓船上蹦蹦跳。夜寶兒也忙得不可開交,豎起耳朵,沖着左岸“汪汪”叫兩聲,又沖着右岸“汪汪汪”。
一時好不熱鬧。
朱漆樓船後,跟着數艘樓船,載着梁國的迎親隊和北翼的送親隊随行遊河。
樓船時而靠左行,時而靠右行。
帝後向兩岸抛灑金穗與福錢。金穗象征五谷豐登,福錢寓意國泰民安。
百姓紛紛伸手承接,有稚童踮腳争搶,有老妪以衣襟兜接,歡笑聲與謝恩聲交織成一片。
三千盞寫着祝禱詞的蓮花燈在禮官的指引下放入淮杏河,順流而下。
三三拉了拉時安夏的衣襟,眨着烏溜溜的大眼睛,“母親,我也想下去放蓮花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