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家莊的人都知道,周家人會做生意,會掙錢,村子裡的人就靠着周家,家家戶戶都把日子過起來了。
王阿杏的爹聽說清荷要帶女兒出去做事,半點沒猶豫就答應了,就是王阿杏的娘宋氏還有些猶豫。
她覺得女兒都定了親了,不适合在往外頭跑,萬一男方那邊不高興,以後女兒嫁過去沒有好日子過。
王阿杏的爹年輕時也在外頭跑過,眼界比較開闊。
他聽媳婦說了她的擔憂後,頗為無語:“我說你這婆娘真是頭發長見識短,周家那姑娘是啥人呀,陸家小子又是啥人,人陸虎子是五品将軍,五品你懂不懂,跟府城的知府一樣的大官。”
“咱阿杏能跟着周家姑娘出去,這是天大的福分,劉家人隻要不是傻子,都會高興還來不及,還敢有啥意見。”
阿杏爹說完,宋氏便回嘴道:“話是這樣說沒錯,要是阿杏是個兒子,我二話不說就同意,可阿杏是個姑娘家,姑娘家再出息也是要嫁人的。”
宋氏還是有些不願意,她覺得女兒識字以後,主意大了很多,這要是再出去跑跑,那性子還能得了,以後恐怕什麼事都不會聽她的了。
“姑娘怎麼了,我家姑娘不比别人家兒子差,就這樣,聽我的,讓阿杏跟着周家姑娘去。”阿杏爹哪裡看不出來這婦人的心思,他是一家之主,他說同意就同意。
丈夫不聽自己的,宋氏面色不好:“當家的,我可是提醒過你了,要是劉家那邊有意見,回頭阿杏的親事出了岔子,被人退了婚,你可别怪在我頭上。”
哪有親娘咒自己閨女親事出問題的,阿杏爹也來了脾氣:“那是你親閨女,你就不能盼着她點好?阿杏這麼有出息,劉家人要是不珍惜,那是他劉家的損失,我怪你做什麼。”
自己從小疼到大的親生女兒,宋氏怎麼會去故意咒女兒,不過是話趕話,趕到嘴邊了。
被丈夫一說,宋氏臉上立刻出現了後悔的神色。
自己婆娘的性子自己清楚,宋氏不是刻薄的人。
阿杏爹見她後悔的樣子,心中不忍:“你這人,就是隻看得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,阿杏跟着将軍夫人去做事,就是鎮上那些鄉紳也要高看咱們家幾分。”
“劉家人若是因為這個去找阿杏的錯,要退咱們阿杏的婚事,那我隻能說當初結這門親就結錯了,阿杏離了他們家是好事。”
夫妻兩人閑話一通,宋氏慢慢也想通了,自家男人比自己有見識,家裡的大事也都是聽他的,他說對閨女好,那應該就是對閨女好吧。
玉芝和鄭家河這邊,比王阿杏這邊順利,鄭家河聽出媳婦話裡的意思,立刻就表明自己也願意去。
他是個男人,不缺膽子不缺力氣,要想掙下一份家業養家,畏首畏尾的怎麼行?
本來他媳婦玉芝就長得好看,又識字又會算賬,還得了東家的賞識。
他要是這也不敢那也害怕,啥都不敢去做,要不了多久,媳婦就該瞧不上他了。
次日上工之前,玉芝和王阿杏先去了一趟清荷家裡,告知清荷她們的決定。
清荷得知他們三人都願意去後,滿意地點了點頭,很好,都是有幾分志向的人。
有志向好啊,有志向才能把事情辦好。
既然決定帶這幾人走,清荷便沒讓玉芝和王阿杏再去作坊,她讓兩人留下來,由金婆婆教她們打鍋盔,做涼粉。
不過再教手藝之前,清荷照例讓兩人簽了一份保密契約。
其實做涼粉和打鍋盔的手藝,清荷并不怕洩漏出去。
打鍋盔需要油酥,油酥裡有特制的五香粉,隻有她會弄,學會了揉面,沒有油酥,照樣打不出來好吃的鍋盔。
拌涼粉用的是幹的豌豆粉,一般人分辨不出來,并且拌涼粉用的辣椒油也是自家的秘方,就算有人學會了做涼粉,也拌不出那個味道。
隻要把最關鍵的東西掌握在自己手上,别人怎麼模仿她都不怕。
吃之一道,便是差一分,也是差,真正愛吃的人,隻認自己認可的味道。
金婆婆日後是要跟着自己走的,不可能一直教人做鍋盔。
清荷便把楊九娘從作坊叫了回來,讓金婆婆把楊九娘一起教會,日後再需要培訓新人,就可以讓楊九娘教。
王家莊裡的作坊,一直很穩定,沒出過什麼岔子,有爹娘看着,不會出什麼事。
趁着這次,清荷把楊九娘也調了出來,另外提了個可靠的人當管事。
楊九娘是清荷信得過的人,隻留在作坊做事太可惜了,清荷想把她安排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。
府城那邊,清荷也去了信,讓劉廣林回來一趟,這是清荷思慮再三做下的決定。
十裡酥香是吃食鋪子,劉廣林以前是酒樓的掌櫃,對招待客人和鋪子裡的管理很有一套,讓他來管理十裡酥香開分店的事,再好不過。
一時間周家人人都忙了起來,清文整日把自己埋在書堆裡,盼着能順利沖過府試,周明遠和于中在地裡搗鼓。
金婆婆教楊九娘幾人打鍋盔,清荷聯系上了馬師傅,叫馬師傅再做些烤鍋盔的爐子送來,萬氏則忙着招人的事,白芷和妞妞負責看元宵。
家裡人人手上都有事,清荷又覺得家裡人手不夠了,想再買兩個人回來。
金婆婆跟清荷說了,想把妞妞培養出來接她的班。
這樣一來,清荷回京城的時候,等于金婆婆,白芷以及妞妞都會跟着她一塊走。
楊九娘和韓忠要負責生意上的事,家裡頭這些雜事就沒人做。
金婆婆知道清荷又要買人後,提醒她再買個十幾歲的半大小子回來。
“婆婆,買半大小子做什麼?”清荷不明白為什麼要買十幾歲的孩子,白榮和王磊那是做做樣子的,不是真的買下了。
金婆婆指了指清文書房的方向:“我的姑娘哎,少爺是讀書人,身邊需要個書童,總不能事事都叫少爺親手去做。”
呃,書童,這倒是清荷沒有想到的。
她讀書的年代沒有人有書童,村裡和鎮上的讀書人家裡又不富裕,也沒有人用書童,所以她根本想到這點。
她記得電視裡和小說上的讀書人,确實身邊都有個書童,就像祝衍之身邊的青竹一樣,能幫着跑跑腿,做一些瑣事,讓主子能專心念書。